[文章]識不足則多慮,威不足則多怒,信不足則多言

Bone → 發表 2025-11-12T09:21:09
古人說:「識不足則多慮,威不足則多怒,信不足則多言。」

短短九字,道盡人生三種不安的根源。許多時候,我們焦慮、憤怒、話多,並非外在環境太亂,而是內在的不足在作祟。

一、識不足則多慮——從劉備到諸葛亮的啟示

見識不足,就容易思慮過多,擔憂狐疑。

劉備在創業初期,屢屢失敗,終日憂心,無法決斷。直到他三顧茅廬,請出諸葛亮,才有了明確的方向。

諸葛亮深謀遠慮,能預見天下大勢,使劉備的憂慮化為定力,從猶豫的領袖成為有遠見的君主。

見識能開心境。多讀書、多學習、多聽不同的觀點,就能讓思慮不再成為負擔,而是行動前的智慧。

二、威不足則多怒——秦二世胡亥的覆亡

威德不足以服人,就容易以怒示威。

秦始皇之子胡亥繼位後,疑心重、脾氣暴躁,稍有不順便大發雷霆。

他以為殺人立威能穩天下,卻反而讓朝臣人人自危,百姓怨聲載道,最終三年之內,秦朝滅亡。

真正的威望來自德行。

有德之人,不必怒喝,眾人自願心服;失德之人,再大的聲勢,也掩不住恐懼與不安。

因此,「威不足則多怒」提醒我們:別用憤怒掩飾無能,用修養建立力量。

三、信不足則多言——曹操的用人之道

信用不足的人,說得越多,別人越不信。

《易經》說:「吉人之辭寡,躁人之辭多。」

真正有信用的人,不需多言,因為他的行動與承諾早已說明一切。

曹操曾言:「吾用人惟信而已。」

他對部下守信重諾,有功必賞,有過必罰,因此軍心歸附、號令如山。

反觀那些失信之人,口頭承諾滿天飛,卻一句也難實現,最終眾叛親離。

結語

多慮,是因識不足;多怒,是因威不足;多言,是因信不足。

三者皆源於「心不定、德不厚、識不深」。

若能不斷學習、修身、守信,我們便能少慮、少怒、少言,從容地面對生活的每一個變化。

DMCA Compliance - 內容侵犯 - Abuse 投訴
harrison - 2025-11-12T14:34:47 GE
Fisher - 2025-11-12T18:23:51 good